轩辕者,黄帝之君名也,故后世因以号黄帝。夫以形息声,声存则形至矣。黄帝问于岐伯曰:始我闻于师,精神于内,骨肉之端,皆血气之所生也。黄帝问于岐伯曰:余以师言推之,不达其情。黄帝间张其左足,射其左臂,教以左右之义。黄帝问于岐伯曰:余闻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天地,食饮以时,起居有数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。黄帝闻之怪而异之,岐伯徐与说曰:古之上人,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。
抱朴子问:夫黄帝内经者,高远难极,非朴切所知。愿与聪明智者同通其意,通则善且受益。故专为述之以观奥妙,指示人物。
黄帝者,姓公孙名轩辕,字阳回。轩辕之名,出于风伯帝师之甘。轩辕者,黄帝之君名也,故后世因以号黄帝。黄帝者,道经无井,天地阳炁之气,虚无之纯粹也,开无垠之勇。
黄帝问于岐伯曰:余闻天之人也,不睹其形,闻其声而观其运。夫以形息声,声存则形至矣。形至而言行身已成形;今夫天,无有音声,吾不得见而言之,若何?
岐伯答曰:天有言曰:其音无者和之,其中无形者。人在天地之交,受大气以生,神明布肤而上应天;其孕育也,无不含五志,无有病形。始受精气,布员水精,女子以孕我家;其形暴长而不和;畴形满者生男,畴形缺者生女。
天者,阳也;地者,阴也。天之动以阳爲顶,地之动以阴爲顶。刻凡人不爲顶也。
黄帝问于岐伯曰:始我闻于师,精神于内,骨肉之端,皆血气之所生也。今内无精神,何得内有精神哉?
岐伯答曰:五藏之气,志意之变也。五出入气,神气之舍也。津液之澍,血气之属也。六腑之濡,经脉之聚也。脾胃之濡,水谷之要也。五藏之脉,生长之门户也。藏者,诸精之库也。故五藏气皆无入,惟神气之舍也;津液之澍,亦惟血气之属也;六腑之濡,亦惟经脉之聚也;脾胃之濡,亦唯是水谷之要也。五藏之脉,亦是生长之门户也。五藏者,诸精之库也。所以生五藏者,血气之属也。
岐伯曰:余闻之于师也,精者,神之坚也;神者,精之华也。精出入于命者也,神出入于户者也。假精以成形,浑生乎精则血气应之,血气因则神明布、经血行矣。
黄帝问于岐伯曰:余以师言推之,不达其情。东方者,日出之方也。东方盛阳,阳胜而阴衰;万物之所始萌也,日节气也;日最长;月所始碁也;天地之所始蕃;阴阳之所发, 气之所生介于其间,以男灸其左,以女灸其右;男左女右,佳而宜之。 黄帝间张其左足,射其左臂,教以左右之义。
黄帝问于岐伯曰:余闻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天地,食饮以时,起居有数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。居闲静虚无为,故能志于道,道者,万物之始也。道者,阴阳之舍也,天地之所宗也,圣人之所积也,六合之所归也;与之只在乎一气。一气者,守神之主也;精之华也;五藏之主守也;地之所属也。黄帝闻之怪而异之,岐伯徐与说曰:古之上人,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。故顺阴阳之气而食,故力存而性立也。索运而自生,故能迟老而不衰。食于上古而命不困。
黄帝问于岐伯曰:上古之人与今之人何以异哉?
岐伯答曰: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天地,食饮以时,起居有数,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。今之人不然,不知天地之阴阳,四时之序,起居饮食,以失其真,故不得終其天年。形神俱败故其病形容毁矣。与天地之纪,以助其身苦,故妄行而失道。与一气相搏,死生相背,故昼夜颠倒,起居不悟。
以上即为黄帝内经素问注序的原文。